文 | 瓜田李的猹编辑 | 沐语纪史在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之前,最先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并非是人,而是一只狗。这只狗名叫“莱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先驱,莱卡从被选定成为“太空狗”的那一刻起,它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


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在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之前,最先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并非是人,而是一只狗。

这只狗名叫“莱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先驱,莱卡从被选定成为“太空狗”的那一刻起,它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

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太空之旅,莱卡只能在茫茫太空中孤独的死去,人们希望它能够在安详中离去,所以为它准备了“安乐死”的毒药。

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了莱卡临死前所经历的一切。

担负重要使命的“流浪狗”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打开了向太空进军的大门。

当时正值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让苏联倍感振奋。

为了乘胜追击,赫鲁晓夫要求科研人员在11月7号之前发射斯普特尼克二号,并要将动物带进太空,以此来庆祝俄国革命胜利40周年。

将动物送入太空,是为实现人类进入太空做准备,通过动物在太空的实际反应,收集足够的信息资料,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改进航天器的各项性能。

这本是苏联航天计划的一部分,但在领袖的要求下,科研人员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太多的技术问题难以完善解决。

例如航天器的返回与回收,这在当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斯普特尼克二号将进行一次单程太空之旅,有去无回,那么作为乘客的动物,也必将葬身太空。

科学家几经考虑,最后决定让“流浪狗”来担负这项重任,这是因为,对于狗的训练相对比较容易,可以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流浪狗长期在比较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生活,对于饥饿、酷热酷寒等情况的适应能力要更强,相比于军犬或宠物犬,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但也不是随便一条流浪狗就能被选中,它的体型不能过大,航天器能够承载的重量有严格要求,狗的体重必须符合标准。

同时,狗的身体素质必须要过硬,不能有什么疾病,并且必须是雌性,不需要抬腿小便,可以节省太空舱的空间。

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训练,最终确定了一只体重5公斤左右的3岁流浪狗,这就是莱卡,它将成为地球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动物。

此时的莱卡并不知道它将要面对什么,每天有充足的食物,不再流浪街头,这样的生活或许是它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它是天上的一颗流星
莱卡接受了进入太空的相关训练,例如练习长时间站立不动、穿太空服等等,还有离心机模拟的失重状态,以及对机器噪音、高温的适应能力。
让科学家欣喜的是,莱卡在这些训练科目上表现的非常出色。

通往太空的旅程,将是莱卡最后的生命之旅,为了让莱卡能够尽量在死前没有痛苦,科研人员为它设计了“胶囊状”的太空舱。
里面可以提供氧气和食物,在最后一份食物里面,掺进了毒药,可以确保莱卡在睡眠中毫无痛苦的死亡。

即便莱卡没有吃下这些毒药,太空舱里的氧气也会慢慢耗尽,莱卡最终必然会死亡。

1957年11月3日,斯普特尼克二号成功发射,莱卡乘坐这颗卫星,成为一只“太空狗”。
根据苏联媒体的报道,莱卡在太空中生活了将近一周时间,最后食用了有毒的食物,在氧气耗尽前,并没有经历窒息的痛苦,而是平静的死去。

1958年4月14日,斯普特尼克二号在轨道上运行了162天后,重新坠入大气层烧毁,人们不禁仰望星空,那只奔赴太空的“流浪狗”,或许已经化作了天上的一颗流星。

人们虽然感叹莱卡的牺牲,但至少它在死前并没有遭受太多痛苦,这也让很多人稍感欣慰。
但在2002年,一位当年曾参与斯普特尼克二号工程的人员,却公开宣称莱卡并非死于中毒,事实的真相让所有人震惊!

被掩盖的真相
2002年,在美国休士顿世界太空会议上,前苏联生物医学研究所主任迪米特里·马拉申科夫公布了这一真相,莱卡的真正死因是高温和高压。

事实上,在斯普特尼克二号升空后,太空舱内的温度迅速攀升,莱卡身上的太空服根本无法隔绝如此炙热的温度,空调系统也无法有效降温,而且高速运行的卫星在舱内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根据传回的数据显示,卫星在升空不久后,舱内的温度就超过了40度,压力达到了动物所能承受的极限,莱卡的心跳飙升到每分钟200多次,是正常心跳频率的三倍以上。

进入轨道后,卫星受到了宇宙射线的强烈辐射,太空舱成为一个高温高热的狭小密闭空间,莱卡继续经受着高温的炙烤。

同时,在经历了极限的超重之后,突然的失重让莱卡的心脏难以承受,心率一直处于紊乱状态。
在经历了5个小时痛苦不堪的折磨之后,莱卡的生命迹象逐渐减弱,7小时以后,生命体征彻底消失,这样的“死法”早已不是安乐死了,而是难以忍受的酷刑。

苏联当时之所以隐瞒真相,一方面是莱卡的真实经历,容易引起舆论的指责。
另一方面是斯普特尼克二号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导致莱卡过早死亡,传回的数据当中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这样的结果是当时的苏联不愿公之于众的。

但不管怎么说,莱卡都是地球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动物,人们为了怀念它,苏联发行了莱卡的纪念邮票。
2008年,俄罗斯在莫斯科为它建起了一座纪念碑,就位于当年送莱卡进入太空的研究所。

许多艺术家以莱卡为主题,创作了很多歌曲、小说、画作,一家公司还制作了《莱卡星球》这款游戏,让更多人知道这只流浪狗的事迹。

此后,苏联又将流浪狗贝尔卡和斯特雷卡送上了太空,它们比莱卡幸运多了,成功实现了升空返航,回到地球后健康的生活着,并且还繁衍了后代。
这两只狗狗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很多孩子将它们视作偶像。

结语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生命研究所,有一座特殊的雕塑,这就是著名的“老鼠纪念碑”,一只鼠奶奶正在织毛衣,而它手中的毛衣,是一串DNA双螺旋结构。

在人类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动物居功至伟,无数科学研究,都需要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这些动物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推动着人类科技的发展。

这或许是动物对人类最大的馈赠,也希望人类在取得科技进步的同时,能够善待身边的动物。
在茫茫宇宙面前,人类和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从本质上来说,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呢?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