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八闽鸟:侏罗纪晚期鸟类新物种的发现及其对鸟类起源研究的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合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该研究报道了在福建省政和动物群中发现的政和八闽鸟(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化石
政和八闽鸟:侏罗纪晚期鸟类新物种的发现及其对鸟类起源研究的重大意义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合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该研究报道了在福建省政和动物群中发现的政和八闽鸟(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化石。这一发现将现代鸟类体型结构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近两千万年,对理解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项研究始于2021年,由王敏、周忠和研究员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共同组建的野外团队,在福建省内开展了为期数年的古生物和地层考察工作。此前的2023年9月,该团队已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在政和地区发现的奇异福建龙(一种新型恐龙)的研究成果,并正式命名了政和动物群。政和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东亚晚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2023年11月,在对政和动物群进行进一步考察时,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件保存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最初,仅有部分肩带骨骼暴露在围岩中,但王敏和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凭借丰富的经验,敏锐地判断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精细研究,研究人员最终确认了这一化石属于一个全新的鸟类物种——政和八闽鸟。
政和八闽鸟化石虽然不完整,但其保存的肩带和腰带骨骼展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特征。其肩带和腰带骨骼呈现出鸟胸类(Ornithothoraces)的进步特征,例如具有分离的乌喙骨和肩胛骨,以及坐骨不发育闭孔突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政和八闽鸟的前肢却保留了手盗龙类(Maniraptora)恐龙的原始形态特征。
为了深入分析不同身体部位在恐龙向鸟类转变过程中的演化变化,研究人员运用比较分支系统学方法,分别构建了前肢、肩带和腰带的形态空间。研究结果显示,政和八闽鸟的肩带和腰带特征分布在白垩纪反鸟类(Enantiornithes)和今鸟型类(Ornithuromorpha)的形态空间中,而其前肢特征则位于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形态空间内。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不同身体部位的模块化演化(Modular evolution)模式,以及镶嵌演化(Mosaic evolution)在鸟类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的出现时间提前了约两千万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鸟类进化树上,政和八闽鸟位于始祖鸟之后,是早期分化出的一个独立支系。
除了政和八闽鸟的发现之外,研究团队还在政和动物群中发现了一件单独保存的叉骨化石。由于化石保存信息有限,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支系统学和判别分析等多种方法来确定该叉骨的分类位置。结果显示,这件叉骨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相似,与政和八闽鸟以及其他侏罗纪鸟类和恐龙存在差异。由于缺乏更多信息,研究人员目前只能将其归入鸟类这一大的分类单元。然而,这件叉骨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至少两种鸟类物种曾经生活在政和动物群中。
根据研究团队对演化时间的估算,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到了中侏罗世晚期。如果上述叉骨确属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将进一步提前。
政和动物群因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构造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包括鸟类、离龙类等多种动物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新信息。政和八闽鸟的发现,无疑是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将极大地推进我们对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认识,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我们对鸟类演化历史的理解,也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