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工作、生活、待遇如何?走进青岛科研流动站,一探究竟!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博士后,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群高大上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他们的工作、生活、待遇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让记者带你一起走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探究竟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博士后,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群高大上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他们的工作生活待遇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让记者带你一起走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探究竟。

10月8日下午,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即将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之际,记者走进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产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距离了解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和薪酬待遇。

孙国正

90后北大博士毕业后回青发展,出站留校任副教授

今年29岁的孙国正是青岛人,2021年7月他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回青发展,同年9月他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李三忠教授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早期地球系统和深时微板块。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底,孙国正博士后出站,成功留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网站了解到,孙国正现在已任该校副教授。

孙国正介绍,他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可以测岩石和矿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乃至同位素的组成,可以对地球形成演化提供很好的启示作用。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在工业界等现实生产、生活中。

“我现在聚焦微板块构造理论研究,该研究有助于太古宙微板块的恢复与重建,而微板块的边界,就是找矿的热点区域。”孙国正说,“对工业界来说,可以在恢复太古宙微板块边界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进行物探、化探工作,发现新型矿床,满足社会对关键金属的需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博士后在站的两年里,孙国正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申请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支持下,保障他顺利地开展了早期地球系统等一系列感兴趣的研究。

孙国正

从事地质工作,必须要到野外进行勘探。孙国正和团队成员经常要野外进行地质考察,采集岩石标本,测量构造要素。他的研究区涉及到整个华北克拉通(华北陆块又名华北克拉通)。回到实验室,孙国正会对岩石标本进行系统的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通过思考与讨论,最终将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中国海洋大学做博士后,以及出站后留校任教,孙国正说,家在青岛只是一方面,青岛和中国海洋大学的人才政策也是吸引他留下的很大一方面。

“来中国海洋大学之后,给了我很多惊喜。发现和留北京或者去其他城市的同学相比,青岛市和中国海洋大学,不论是对博士后的生活补助、科研项目补助,还是博士后出站留青后的待遇,都是非常优厚的,这也是给青年科研人,提供了很好的坚实后盾和保障。不用过多地为生活担忧,才能有精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研中。”孙国正说,“省里的项目、市里的补贴、学校的工资,加起来还是比较可观的,相比于其他的省市,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5月召开的2023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范其伟介绍,学校博士后分为重点资助类博士后和一般资助类博士后,重点资助类博士后平均年薪21万~30万元,一般资助类平均年薪16万~25万元。对于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资助的博士后可叠加享受学校的相关待遇,博士后最高薪酬可达65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杜红凯介绍,目前中国海洋大学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近600人,截至目前,共培养博士后近1500人。学校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以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科研队伍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修订出台了《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加强激励保障,进一步发挥博士后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后备军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提升学校青年科技队伍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构建了层次分明、引育并举、专兼结合、衔接有力的独具中国海大特色的人才工程体系,孙国正博士就是出站后学校以“青年英才工程”引进的优秀代表。

杜红凯说,为鼓励产学研结合,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博士后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学校将获得省级以上博士后大赛奖励纳入了博士后绩效奖励的范围和博士后出站选择条件之一,学校的各项人才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22年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的博士后为青岛市获得了唯一的一项金奖。

水产科学博士后将代表山东“出战”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今年31岁的席世川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产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在研究所研究员张鑫团队工作,主要研究深海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在10月26日至28日,即将在烟台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他将代表山东参赛。

席世川

在实验室,席世川向记者介绍了团队研制的深海激光拉曼原位探测系统的内部结构。“平日里不出海时,就在实验室做模拟工作。出海时,会把这套系统放置在钛合金舱里,搭载深海机器人,下到海底,用机械手抓住探针,就可以在海底探测水和物,如可燃冰、沉积物、孔隙水、生物群落等,这样就可以实现原位探测。团队在实验室模拟深海环境建立各组分的拉曼定量方法,从而实现在海底原位探测时可以直接获得流体组分的浓度和物质结构。如可燃冰脱离海底的环境就会分解,用团队研制的这套设备,就可以直接在海底原位探测可燃冰的类型、笼占比,为水合物的研究提供准确信息。”

这次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席世川带的项目叫做“深海多通道拉曼原位探测系统及四工位拉曼平行反应装置研发”,这套多通道深海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它的功能就是可以同时从舱里分出四个光路,形成四个探针。以前,一个机械手只能抓一个探针。现在,同时出来4个拉曼探针,这4个探针可以分别放到可燃冰、生物、流体等目标物上,这样就可以同步获取目标物的信息,降低海底探测成本,提升海底探测效率。席世川介绍,这套设备,是团队10余人,花了2年多的时间研制出来的,2020年第一次下水,现在已经成功应用了。

“通过设备去解决科学问题,这也是我们组的定位。用技术为科学服务。”席世川说。

此前,席世川带着参赛项目“深海原位探测和显微拉曼监测设备的研发”参加2021年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拿到了创新组的银奖。此次,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席世川主要想通过大赛,让社会知道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希望通过大赛,与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交流,形成跨学科合作,更好地把科研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席世川

席世川是河南人,2016年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读研究生,跟随张鑫研究员做深海原位探测,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是在研究所,今年是席世川在站第二年,预计今年年底前出站。谈及未来,席世川说,“继续留在青岛从事科研工作,一是喜欢这方面的工作,二是想跟着张鑫老师在深海原位探测领域继续走下去,想在海底做原位实验。我们以前偏观测,现在,要研究新的技术,把我们的设备放在海底进行长期监测,实现在海底做原位实验。避免采集样品过程中组分的变化,这是我以后想重点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人事处业务主管徐瑛泽介绍,今年,研究所有三位博士后代表山东出战国赛,分别是席世川、李连福和徐建平。研究所现有海洋科学、水产科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山东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全国第一个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23年10月,累计招收研究人员737人,在站博士后256人,留研究所工作 187人。

据了解,在福利待遇方面,研究所为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副研究员水平薪酬待遇,薪酬待遇在26万-60万元/年,并分配给博士后人员人才公寓,提供住房及生活补贴至少7000元/月。研究所设立“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入选“站前资助”者可享受20万-40万元额外人才津贴,出站入选“出站奖励”者可获5万元一次性奖励津贴。出站留青岛工作的博士后人员可享受青岛市安家补贴25万-35万元。享受每年夏季和冬季两次集中休假,取得重大成果的享受研究所重大成果奖励。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2025-01-22
下一篇 2025-01-2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