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0日讯(通讯员 余晓冬)10月8日,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逸夫图书信息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全体在校师生代表近千人,共同倾听邵阳学院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领域专家李国杰主讲的科技讲座。讲座由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宁立伟主持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0日讯(通讯员 余晓冬)10月8日,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逸夫图书信息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全体在校师生代表近千人,共同倾听邵阳学院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领域专家李国杰主讲的科技讲座。讲座由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宁立伟主持。
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崛起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该如何利用这一技术提升科研水平,如何调整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们又该如何构建知识结构以培养就业竞争力?在一个半小时的题为《发展人工智能的历史性机遇》的科技讲座中,李国杰院士逐一阐释了这些问题。
在介绍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的源流与分支时,李国杰指出,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得益于充分的算力和大数据的支持,神经网络大模型突破了图灵模型的框框,现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尤其是近年来热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其里程碑意义在于将AI从特定的专用领域带向了大众的通用市场,历史性地开辟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全新道路。
然而,目前只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序幕,还处于“使能(enable)技术”阶段,我们离真正的强人工智能还有很远的距离。李国杰认为,大模型的主要本事是“猜测”而不是“计算”,这种“猜测”的精度在不断提高,因此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推动是,提供了一种人类目前还解释不清楚但机器能明白的“暗知识”,如何利用“暗知识”可能比弄明白“暗物质”“暗能量”更重要、更紧迫。
李国杰院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如同蛋糕上的奶酪,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各行业的主要工作才是蛋糕,还是要靠专业技术,不要期待AI能“包打天下”地解决整个问题。我们不能将替代人工作为发展智能技术的唯一目标,而是要形成“人有人智,机有机‘智’”、人类和人工智能“各显其智,智智与共”的人机互补协同局面。
面对智能化的浪潮,作为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院,其专业设置必须适应智能化的新形势,一方面要培养人工智能专业高端“π”型人才,并研究突破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针对人工智能普及后“可能被淘汰的旧职业”,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未来在智能社会的转型谋生技能。李国杰认为,对同学们而言,按部就班、照章办事,已经不符合人工智能技术普及背景下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规律,必须掌握适应智能化生活的思维方式,培养想象力,尤其是要借助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向机器提问题的本事。我们不但要考虑人工智能善于做什么,更要考虑人工智能不善于做什么,人工智能不善于做的事才是人类就业的新空间。相信年轻一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会更快地适应和掌握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提问互动环节,李国杰院士耐心倾听、详实回答了同学们关于“人工智能普及对大学生学习的助益与冲击”“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等问题,妙语连珠引发了阵阵掌声。
校党委书记宁立伟在总结讲话中代表学校感谢李国杰院士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整场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带领我们探索时代发展的前沿,既有很高的学术高度,又有广阔的前瞻视野,也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讲座结束后,在逸夫图书信息楼前,青年学子热情邀请李国杰院士一同合影留念,“追星”科学家的现场气氛热烈异常。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