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吉利“龍鹰一号”的崛起,中国汽车的“芯”希望

国产芯:吉利“龍鹰一号”的崛起,中国汽车的“芯”希望“芯片荒”的阴影挥之不去,它如同一把悬在国产汽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所有车企都感到如鲠在喉。曾经,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专心把车造好,就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国产芯:吉利龍鹰一号”的崛起中国汽车的“芯”希望

“芯片荒”的阴影挥之不去,它如同一把悬在国产汽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所有车企都感到如鲠在喉。曾经,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专心把车造好,就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然而,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芯片荒,却给所有车企浇了一盆冷水:没有“中国芯”,国产汽车就永远受制于人!

一时间,“汽车芯片”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名词,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不得不迈过去的一道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芯”战争中,吉利,这个来自浙江的“造车老司机”,率先亮剑,打响了自主“造芯”的第一枪!

2022年11月28日,吉利汽车集团旗下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龍鹰一号”芯片,在武汉经开区正式亮相。这款基于7纳米工艺制程打造的车规级芯片,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汽车芯片的空白,更是吉利在“造芯”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吉利“造芯”的决心与远见

吉利的“造芯”之路,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回顾过去几年,全球汽车产业风云变幻,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浪潮席卷而来,汽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在向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方向快速演进。在这场汽车产业的“颠覆性创新”中,芯片,作为汽车的“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还是车联网、云服务,都离不开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芯片作为支撑。

 国产芯:吉利“龍鹰一号”的崛起,中国汽车的“芯”希望

现实却是残酷的。长期以来,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一直被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等国际巨头所垄断,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汽车芯片领域却一直处于“缺芯少屏”的尴尬境地,高端芯片更是严重依赖进口。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但自研率不足5%,这意味着,超过九成的汽车芯片需要从国外进口。这种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使得中国汽车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芯片荒”的警钟

2020年的“芯片荒”则将这一矛盾彻底激化。受疫情、自然灾害、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遭遇严重冲击,汽车芯片价格一路飙升,甚至出现了“一芯难求”的局面。

在这场“芯片争夺战”中,中国车企由于缺乏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成为了受伤害最深的群体之一。不少车企因为缺芯而被迫停产减产,甚至延迟新车交付,损失惨重。吉利汽车就曾因为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芯片短缺,导致部分车型延期交付。这一事件,让吉利深刻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

 国产芯:吉利“龍鹰一号”的崛起,中国汽车的“芯”希望

“知耻而后勇”的“造芯”之路

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吉利痛定思痛,决心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走出一条自主“造芯”之路。

2018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汽车产业革命已经开始,我们要积极拥抱变革,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年,吉利控股集团成立了专门负责芯片研发的子公司——芯擎科技,并招募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芯片研发人才,开始了自主“造芯”的征程。

芯片研发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简单的资金堆砌就能成功的。芯片行业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需要企业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持续的资金投入。

面对这些挑战,吉利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他们深知,自主“造芯”之路虽然充满荆棘,但却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的必由之路。

 国产芯:吉利“龍鹰一号”的崛起,中国汽车的“芯”希望

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芯片研发团队,吉利不惜重金,从全球各地招募顶尖人才。目前,芯擎科技已经汇聚了一支超过10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很多都是来自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国际芯片巨头的资深专家。

在研发投入方面,吉利更是毫不吝啬。据悉,吉利每年在芯片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龍鹰一号”的成功流片,打破国外垄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潜心研发,吉利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2021年12月,芯擎科技首款7纳米车规级芯片“龍鹰一号”正式流片成功,标志着吉利在自主“造芯”之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龍鹰一号”的问世,不仅打破了国外芯片巨头在高端汽车芯片领域的垄断,更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款芯片集成了高性能CPU、GPU、NPU、ISP等多个核心模块,可以满足L2+级自动驾驶的需求,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国产芯:吉利“龍鹰一号”的崛起,中国汽车的“芯”希望

更重要的是,“龍鹰一号”的成功流片,证明了中国企业有能力、有信心研发出世界领先的汽车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汽车芯片的自主可控。

“造芯”之路,任重道远

吉利也清醒地认识到,自主“造芯”之路才刚刚开始,“龍鹰一号”的成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吉利还将继续加大在芯片研发领域的投入,不断完善芯片产品线,构建更加完善的汽车芯片生态系统。

吉利的“造芯”故事,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芯片”作为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权。

吉利的“造芯”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着中国汽车人的智慧和汗水,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能够突破“芯”的瓶颈,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2024-11-21
下一篇 2024-11-2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