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大飞机“喝”上“地沟油”,开启绿色航空新时代

中国国产大飞机“喝”上“地沟油”,开启绿色航空新时代近日,中国商飞公司的ARJ21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成功完成了国产商用飞机首次加注生物航煤试飞任务,标志着中国在绿色航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试飞所使用的生物航空燃料由餐饮废油,也就是俗称的“地沟油”提炼而成,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煤生产技术,以40%的比例与普通航空燃料调和,各项物性参数均与传统石油基燃料一致,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要求

中国国产飞机“喝”上“地沟油”,开启绿色航空新时代

近日,中国商飞公司的ARJ21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成功完成了国产商用飞机首次加注生物航煤试飞任务,标志着中国在绿色航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试飞所使用的生物航空燃料由餐饮废油,也就是俗称的“地沟油”提炼而成,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煤生产技术,以40%的比例与普通航空燃料调和,各项物性参数均与传统石油基燃料一致,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要求。

此次试飞成功不仅验证了国产生物航空燃料与国产商用飞机的兼容性、安全性,也为将来国产生物航空燃料的商业化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那么,为什么要让国产大飞机“喝”上“地沟油”?这背后蕴藏着中国航空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深远意义。

生物航煤是SAF(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一种,发展SAF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航空业竞争的新赛道。相比传统航煤,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可降低50%以上的碳排放量,是实现航空业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方向。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生物航煤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

 中国国产大飞机“喝”上“地沟油”,开启绿色航空新时代

近年来,生物航煤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据IATA统计,从2008年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超过45家航空公司、37万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煤。2023年,欧洲议会批准了RefuelEU航空法规,要求到2025年在欧盟机场起降飞机使用燃料中至少2%为“绿色燃料”,2050年将递增至70%。这一政策将极大推动生物航煤在欧洲的应用,也给中国民航业带来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积极参与生物航煤赛道,并拥有强大的技术和政策基础。中国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生物航空燃油技术的国家。中国石化于2009年正式启动生物航煤的研发工作,2013年试飞成功,2014年获得中国第一张生物航煤生产许可证,2015年完成首次客运商飞。如今,我国首套年产10万吨生物航空燃油装置,已在镇海炼化成功进行规模化生产。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生物航煤发展。 “生物经济”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中国民航局出台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物航空燃油消费量达到2万吨以上的目标,并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累计消费5万吨生物航空燃油。

此外,中国拥有充足的“地沟油”供应,为生物航煤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一座千万人口城市,每月餐余废油实际回收量约1万吨,年回收量约10万吨。相比全球生物柴油原料中约67%的大豆油、玉米油和菜籽油,中国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燃料更环保、更可持续。

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航煤,不仅减少了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风险,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举措。

目前,让民航飞机“喝”上“地沟油”还需克服一些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价格贵和产能低。

价格贵是因为成本高:从“地沟油”变成生物航空燃油,从回收到加工的全流程成本,大约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

产能低是因为现有生产规模不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SAF年产能达到20万吨、已宣布的SAF规划产能超300万吨,但相比我国每年3000多万吨的航煤消费量来说,SAF生产规模显然还太小。

为了让生物航煤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鼓励生产企业联合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尽快实现技术突破,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地沟油回收体系,建立生物航煤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其商业化规模应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2024-11-21
下一篇 2024-11-2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