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追捧的人形机器人多久能进家庭?业内人士:可能要再等二三十年

·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没有任何一家实现量产,现在的竞争阶段只停留在实验室研发阶段·从整个科学生态圈视角来看,“未来中国一定会有伟大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告诉澎湃科技

·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没有任何一家实现量产,现在的竞争阶段只停留在实验室研发阶段

·从整个科学生态圈视角来看,“未来中国一定会有伟大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告诉澎湃科技。

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着笔于未来的各类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不乏可以看到人们对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生活的各类想象和探讨。

1950年,图灵在开放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样,与环境互动,感知周围,自主地规划、决策、行动,并拥有执行这些决策的能力;2017年上映的科幻经典影片《银翼杀手2049》则描绘了复制人K和仿生机器人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现实世界里,制造人形机器人也是无数工程师的终极梦想,2023年伴随人工智能热潮迭起,人形机器人再次在科技圈走红。

今年7月,国内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推出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 RobotGPT,8 月发布了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

达闼机器人。

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科技自媒体博主、曾被媒体称为华为天才少年的稚晖君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I”于8月18日完成首次亮相。

伴随着走红的同时,对于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伦理之间的争议也引发人们关注。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还需要多久才能实现?有从业人员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可能再等二三十年,但也可能不好说。

人形机器人为何再次走红?技术突破打开市场想象空间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从业近二十多年杨东(化名)明显感受到,最近两三个月时间内,国内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热情非常高。他认为,人形机器人走红的原因离不开技术层面有了关键突破。此前,一代“网红”人形机器人ASIMO(阿西莫)从最初走红到2018年宣布终止研发,关键原因在于技术上无法突破。“卡在了技术,还是遥控操纵,机器人不具备自主能力。”此外,无法实现商业化,没有实用场景。

而2021年特斯拉宣布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2023年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仿人机器人,让人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具备强人工的特征。

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

此外,今年以来,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AI的普及,极大降低了AI应用成本,让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智能型有了可能性。

在科技爱好者、人工智能领域专栏作者胡雨眼里,ChatGpt的横空出世,带火了人形机器人,“因为这是机器人技术层面上体现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是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能力突破。”

胡雨称,过往人们看到的都是自动化机器人,将指令输给机器人便可以开始操作比如泡咖啡等服务活动,但这类机器人没有一定的自主性,甚至更谈不上独立的决策。

“而新一代大模型、人工智能的技术模型,使得机器人有了场景的突破,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内做自主的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质的飞跃。”胡雨说。

机器人关节硬件上的突破与AI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机沟通产生变革,人们开始相信,未来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场景的可能,而且可能会比预期到来的更快。

“(人形机器人)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新的产业,可能颠覆市场体量和空间。”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告诉澎湃科技。

作为早期的科技投资机构,蓝驰创投从2014年开始关注机器人赛道,在早期阶段投资了包括高仙机器人、优艾智合、蓝芯科技等在内的机器人项目。

曹巍分析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走红背后原因是因为人形机器人的想象空间和市场空间比较大。

马斯克他曾在一次股东大会上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两个人形机器人。未来,全球的人形机器人数量有望达到100亿到200亿。”

曹巍称,马斯克提到的是非常长期的愿景。具体落地到垂直领域,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此外,曹巍分析,在大模型的变化变量驱动下,人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软件和硬件在不断快速迭代和优化,这让整个机器人落地的可能性和速度变得值得让人期待。

作为投资人,曹巍坦言,人形机器人是当下他们比较看好的投资项目。他认为,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会席卷全球。

“现在的竞争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澎湃科技注意到,被外界高度关注的人形机器人目前作为新兴科技产物正在加速推进落地。

然而,众多行业内的受访者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指出共同的问题,此波人形机器人的概念虽然火了,但市场上诞生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层面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商业层面上还未实现量产。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任何一家机器人实现量产,现在的竞争还只停留在实验室研发出新产品对外发布的阶段。”国内某位头部独角兽机器人公司公关人员张宇(化名)告诉澎湃科技。

张宇坦言,实现量产最关键的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需要机构和企业不断往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里烧钱,同时,允许短期内做不出市场化的产品,而这往往涉及到研发的成本会非常高,“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最烧钱的产业,可能资本市场投入100个亿在短期内也很难会有产品和技术产生。”

马斯克曾在7月20日透露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需求产量虽然十分可观,但其量产还存在很多挑战,例如并没有供应商生产Optimus所需的执行器,必须进行定制,而这需要一定周期。

曹巍认为,从技术能力和储备来看,国内实现量产是有可能做到的,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我们投的企业3至5年能够进入到快速的商业化阶段,已经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了;真正形成量产规模至少需要10年一个周期。”曹巍说。

人类总是期待,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能够无微不至的为我们服务。它们走向生活应用场景,也始终成为资本、技术和市场共同期待的目标。在从业者眼里,目前市场上人形机器人所展示的功能和理想中的“家庭保姆”还有非常远的距离。

在张宇看来,机器人落地推广到实际应用场景中,最难的环节在家庭场景。当下,机器人较为容易落地的场景都集中在较为标准化的场景中,如工厂办公室、物业等。“比如,马斯克做的人形机器人第一个设定的应用场景在工厂办公室等,因为环境相对固定,不会产生太大变化。”而家庭场景相对于工厂办公室这类固定场景,是最不标准化的场景。越不标准化对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的要求越高。

众多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及技术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完全融入社会,在安全层面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曹巍认为,国内目前还不能说已经来到了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更为合适的是通用机器人的时代。曹巍称,机器人的发展经过了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通用机器人的阶段。通用机器人虽然不一定具备人形,但能够解决各类不同的任务。而从通用机器到人形机器人,中间机器人的通用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未来人形机器人或通用型机器人走进人来的家庭生活中,尤其需要注意材料方面。“万一家庭里小孩不小心,跑步的时候摔到机器人上面,受伤了该怎么办”?

杨跞则从技术层面表示担忧,他指出,人形机器人对安全回路的控制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机器人自己在家里,也不敢保证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安全不仅局限在和人交互的安全,还有人形机器人能否接受外部信号,做出独立判断过程中的安全也需要重视。”

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是否会受资本的影响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人类能否在有生之年等到人形机器人走入生活的场景实现?

袁建军表示,短期内过度追捧人形机器人对行业发展不利,因为这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从发明出样机,到生产出真正能够融入生活的产品,需要很长的时间。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杨跞始终对人形机器人保持理性的态度。他认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态度应该回归理智,首先要练内功,把它在实验室里面做到最好之后再发布。

张宇则认为,也许可以在二三十年之后,会等来那天的到来,但也不好说,“这个东西(人形机器人)只要有一家科技公司做成了,马上整个行业就一起上去了。”

“中国一定会有伟大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多位人形机器人从业者及投资者还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人形机器人适用的“科学生态圈”。

张宇以小米为例分析,小米研发的CyberOne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更像是小米的“科技生态”自然进化而来的产物,也是小米科技生态的代言人。

小米自成立以来,从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制造、智能电动汽车以及仿生机器人,贯穿其中的是一套不断融合进化的技术体系。小米机器人未来的场景设定主要在小米工厂的智能制造领域。

曹巍认为,人形机器人之后投入使用,打造科学生态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下国内有非常明确的人形机器人政策指引和政策落地,这是好的开始。

曹巍曾分析指出,从需求端来看,人口老龄化是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放缓,人口红利不在。新形势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引领人类迈向新的台阶。尤其随着技术成熟、市场教育,机器人的类型不断增加、性能提升,其应用场景和范围都在进一步扩大。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公司。

此外,从供给端看,中国创业者群体有活跃的community(社区文化),不仅设置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多、创业的人多、资本也多,还有上下游生态,这让产品迭代相较其他国家快。

从整个科学生态圈视角来看,“未来中国一定会有伟大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曹巍称。

澎湃科技注意到,国内多地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推进人工智能高智能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

北京、深圳、上海先后发布了产业支持政策。5月31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机器人,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6月15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

在科技爱好者、人工智能领域专栏作者胡雨(要求匿名或化名处理)眼里,这系列利好政策表明,中国的一线城市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胡雨用热带雨林的比喻表述科学生态圈。他认为,“真正的科学生态圈是一个热带雨林,我们虽然无法预知下一个物种什么时候会出来,但我们永远知道雨林里面会有物种出来,这才是一个好的科学生态环境。”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2024-11-23
下一篇 2024-11-2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