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长白山站22载:科研人员乐见野生动物拓宽“生活圈”

中新网长白山9月18日电(吕盛楠 张沫涵)“这是我们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内的一处样地,样地每公顷内超过200岁的树木有200株到300株左右。样地内的所有树木都进行了挂牌,我们会开展测量胸径、标记位置等调查,每5年复测一次,记录林分的发展变化情况

中新网长白山9月18日电(吕盛楠 张沫涵)“这是我们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内的一处样地,样地每公顷内超过200岁的树木有200株到300株左右。样地内的所有树木都进行了挂牌,我们会开展测量胸径、标记位置等调查,每5年复测一次,记录林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于样地里的树木种类、健康状况,戴冠华早已了然于胸。在森林里走一走,记录一些林内的变化情况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习惯。

戴冠华是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副站长,今年是他在这坚守的第22年。

戴冠华正在攀登样地中的观测塔,这个塔有数十米高。吕盛楠 摄

戴冠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白山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分布区。尤其是低海拔分布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它是中国目前温带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中国温带典型地带性顶极森林类型,具有十分突出的典型性和区域代表性。

创建于1979年的长白山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是由著名生态学家王战、阳含熙等牵头创建的。该站根据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设置了7个长期观测场,监测内容涵盖水分、土壤、气象、生物四个方面。

据悉,自1979年建站至今,这里的科研人员积累了40余年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的连续监测数据,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相应的技术平台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戴冠华正在为来自塞尔维亚的访问学者讲解日常的观测内容。吕盛楠 摄

戴冠华介绍,科研人员依托东北温带森林大样地网络平台获取野外观测数据,并围绕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及其生态功能开展研究,不仅极大地完善和发展了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等领域的理论,也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在参加工作的20多年里,戴冠华深切感受到了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我刚来的时候,林下灌木相对较矮,野生动物见得也少。”戴冠华说,现在,原本出现在核心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也偶尔会在样地里“现身”。

野生动物见得越来越多,这让戴冠华十分开心。他认为,动物们生活半径的逐步拓宽,是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最有力的证据。“这是我们科研人员最想看到的结果。”(完)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2024-12-23
下一篇 2024-12-23

猜您喜欢